国家粮油安全的守护者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花生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山东农业大学花生科技创新团队由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泰山学者万勇善教授领衔,长期以来立足花生新品种育种和高产优质高效生产,致力科技创新、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和乡村振兴服务,是一支团结协作、干事创业的一流教学科研团队。团队教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秉承“学用结合、学以实为贵、育人为本、学术至上”的育人理念,躬耕沃野、津梁学术、潜心育人,成为科研领域的佼佼者,教书育人的楷模。

言传身教凝师魂
团队秉承“团结、求实、进取、奉献”的农学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恪尽职守,敬业奉献,做“四有”好老师,传承百年农大。结合课程内容融入思政元素,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花生产业发展历史和面临的挑战,将爱国主义思想有效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培育奋斗精神。实践教学过程中,将科研诚信放在首要位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强化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致力于为乡村振兴培养“新农人”。
花生科技创新团队作为农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理念的熏陶下,形成了不怕吃苦、勇于争先、乐于奉献的特点。先后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等集体荣誉;团队负责人万勇善教授获评山东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刘风珍教授获评山东省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潜心授业育桃李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团队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坚持课程内容创新和实践教学改革,做专业知识和农业科学技术的传播者,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根据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受到师生一致好评。
团队承担《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普通遗传学》、《植物生产学》、《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理论与实践》、《现代植物生产理论与技术》等专业骨干课程教学任务,坚持认真准备每一堂课,确保课程内容丰富新颖,紧跟时代和科技前沿。潜心教学研究,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创新性地探索推出了“三田、两地、一课堂”的实践教学新体制,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团队承担多项教改项目,其中《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理论与实践》入选山东省研究生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项目,《农业植物病理学》立项为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乡村振兴背景下植物保护专业产教研融合及协同发展机制研究》立项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赵海鹏副教授获全国高校农林类专业优秀微课三等奖,李洋老师荣获第五届山东省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
科研突破攀高峰
花生是保障我国油料安全的重要支柱产业。万勇善教授带领团队潜心花生新品种培育和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发,针对产业发展需求和科技难题,先后在花生品种早熟高产、抗旱高产、优质高产协同改良方面取得系列原创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2项,入选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3项,省主推技术6项。
育成适合不同用途和生产条件、丰产性突出的36个花生新品种。一是攻克早熟与高产的育种难题,育成6个早熟高产品种,年推广面积达全国的 23%,是第5次品种更新换代的主导品种。“高产优质多抗丰花系列花生新品种培育与推广应用”成果先后获2009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二是攻克抗旱与高产的育种难题,育成6个抗旱高产品种,其中山花9号连续9年居全国花生品种面积第一位,成为第6次品种更新换代的主导品种。“花生抗旱高产新品种培育与推广应用”成果先后获2020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是攻克优质与高产的育种难题,育成8个高油高油酸高产新品种,含油量突破 58%,油酸含量突破80%,成为优质高产主导品种,推动了花生产业提质增效。此外还育成养分高效、抗病、耐盐碱、彩色等花生新品种16个,满足了不同的生产条件和用途。
推动花生育种与栽培学科融合发展,持续开展花生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创新花生高光效光合物质生产理论,探明春、夏花生生育规律与高产途径,创新抗旱节水、晚播避旱、肥效后移防早衰等高产机制,丰富了花生高产理论。创立大垄密植丘陵旱地高产模式、夏直播麦油两熟高产模式、粮油轮作与间套作模式,建立适期晚播、平衡施肥、肥效后移、水肥一体化等高产栽培新技术19 项,其中入选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 3 项、省主推技术6项。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三位一体配套形成了系统化的花生栽培技术体系,在北方花生主产区大面积推广应用,推动了新品种推广、种植制度改革和综合产能提升。
团队先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省级以上项目课题52项。培育花生品种36个,研发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 3 项、省主推技术6项,发表论文267篇,著作12部,授权发明专利25项,制定国家农业行业标准4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2项。新品种和配套技术累计推广1.8亿亩,创造社会经济效益365亿元。
凝心聚力育栋梁
凝志聚力,赓续相传。近五年,花生科技创新团队共培养本科生1692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27人。团队教师积极引领学生深耕科研实践,投身创新创业等赛事,以实战淬炼精进学生实践能力。
团队教师指导本科生顺利完成省级SRT项目15项、校级SRT项目26项。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团队,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家金奖、“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二等奖、中国研究生乡村振兴科技强农+创新大赛科技作品竞赛自然科学类三等奖、中国研究生“双碳”创新与创意大赛中获三等奖以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2024,科学探究类)山东省赛区二等奖;获山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等省级以上奖励15项。骆璐等获评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优秀创新创业导师,李洋获评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金牌指导教师。
积极带领学生参与暑期大调研、乡村驿站建设、科技小院建设等,鼓励学生为产区服务,为家乡做贡献。结合学校“万名学子联万村,我为家乡作贡献”大调研活动,带领学校多个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深入山东省德州市、临沂市开展大调研和社会服务工作,完成了12个县区、136个乡镇的调研和技术指导,引导学生在乡村振兴一线接地气、沾泥土、长本领、增才干,为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贡献力量。王亚倩、雷炎、白玉莹的调研报告分别获评山东农业大学优秀乡村(产业)发展报告。张昆教授连续2年获评山东农业大学暑期实践优秀指导教师。
从花生科技团队走出的同学们专业上有提高,思想上有进步,专业与思想的双重成长,最终转化为他们走向社会的“压舱石”。陈健成获2022年山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张国言、葛亚茹分别评为2023届、2024届山东省优秀毕业生。毕业后,他们走向不同的岗位,成为农业科研和农村工作的后继人才。张昆留在团队工作成为学术骨干,现为国家大豆油料产能提升工程专家指导组成员、农业农村部花生专家指导组成员、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秦兴国在农业农村部,徐勤青在省农业农村厅,厉广辉在省农业科学院,郭安强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胡晓君在临沂大学,陈超在德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李卫青在鲁花集团……。无论是继续攀登学术高峰,还是进入政府、进入企业,他们身上都带着在花生团队淬炼出的特质,在各自的岗位上迸发着青春的激情、绽放着青春的活力、挥洒着青春的汗水,谱写着青春的乐章。
团队负责人万勇善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团队先后入选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2人,山东省花生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1人、岗位专家4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2人。获评山东省先进工作者(劳模)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山东省自然科学突出贡献科学家1人。团队获评泰安青年学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先进集体,山东农业大学“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
深履齐鲁智兴邦
团队坚持服务生产,促进花生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团队负责人万勇善曾长期担任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栽培与土肥研究室主任,现任中国花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全国花生学组副组长、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花生分团副团长、鲁花集团等知名企业技术顾问,团队成员还有农业农村部花生专家组成员、山东省科技特派员、头雁导师等。在万勇善教授带领下,团队教师根植一线,勤耕不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在花生生长关健时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到主要产区指导,为各级政府提供技术咨询、政策建议。多次参与国家重大自然灾害应急技术方案的制定及现场技术服务、制定全国和山东省的花生生产技术指导意见,进行生产技术培训,近5年培训农技人员和农民3万余人。建成12处科教示范基地,助力全国花生单产水平20年间由217公斤/亩提高到273公斤/亩,总产量由1288万吨提高到1960万吨。
山东农业大学花生科技创新团队将始终把“责任、奉献、求实、拼搏”作为团队的灵魂,矢志扛牢“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担当,深耕教书育人、科研攻关与服务三农,砥砺前行,为筑牢国家粮油安全贡献硬核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