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风

“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农学院

发布时间:2024-09-12浏览次数:38

立德树人  强农兴农

奋力书写“齐鲁粮仓”建设中的“山农答卷”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是教育部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和“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现有教职工127人,其中专任教师97人(教授33人,副教授33人)全日制在校本、硕、博学生1919人博士后在站36人

学院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的嘱托,扎根齐鲁大地,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聚焦粮食安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以党建为引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矢志推进科研创新,为亿万农民提供良种、良法,奋力书写“齐鲁粮仓”建设中的“山农答卷”。

党建赋能,学科建设取得新突破

学院创建独具特色的党建工作模式——“党委筑‘阡陌’、支部建‘良田’、党员躬耕‘结硕果’”目前,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样板支部研究生样板党支部1个,省级样板支部和“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1个省干事创业好团队1个,50余人次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中国青年科技奖、齐鲁时代楷模等省级以上荣誉称号。

作物学学科2023年入选山东省一流学科建设“811”项目A类潜力学科,农林学科稳居QS世界大学学科排行榜200强,农业科学学科位列ESI全球最新排名前1‰,农学位居2023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第30位。

以生为本,人才培养取得新成效

秉承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打造齐鲁学堂班、新农科实验班、公费农科生班等本科生教育教学四型人才培养模式。创立“三段培养”“三结合”教学体制和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先后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和一等奖。建2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培养了以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李振声等7位院士为代表的优秀人才1.7万余名。先后涌现出“全国先进班集体”“全国活力团支部”“全国农科学子联合实践优秀小队”“全国三好学生”等先进集体和个人,学生深造率超过60%,就业率90%以上,斩获“互联网+”“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国家级金奖5项。

人才筑基,科技创新取得新成果

学院聚集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万人计划、青年长江、国家优青等国家人才21人,泰山学者系列专家等省部级人才44人次。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1个。

建有小麦育种全国重点实验室、CIMMYT—中国山东小麦玉米研究中心等国家和省部级平台19个,产出了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等14项国家级原创性重大成果。五年来,在Science、Nature Genetics等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364篇,审定登记小麦、玉米、花生等作物新品种56个,制定行业和地方标准44项,授权发明专利58项。首次克隆抗小麦赤霉病基因Fhb7,获评202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三农”为念,强农兴农取得新贡献

创制百余品种技术,覆盖过半中国麦田。3个作物品种入选国家骨干型品种,小麦品种山农30、山农29、山农28连续刷新全国冬小麦单产最高纪录;山花9号种植面积连续9年居全国花生品种第一位。近5年,签订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合同85项,合同金额3282万元。入选农业农村部和山东省农业主推技术18项,其中冬小麦宽幅精播高产栽培技术连续11年被确定为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小麦节水节肥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在8省推广1.4亿亩,增产39.01亿公斤;夏玉米丰产高效抗逆栽培技术示范推广5000余万亩,增产42.71亿公斤。通过“头雁”帮扶等活动累计培训指导基层农业技术人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5万余人次,获评山东省科技兴农先进集体。向国家、省政府等部门提供咨询建议或调研报告200余份,为山东省粮食产量稳定在一千一百亿斤以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乡村产业和人才振兴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