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风

山东农业大学2023年度“最美教师”刘风珍

发布时间:2023-09-09浏览次数:103

刘风珍,女,196611月出生,无党派人士,19927月参加工作,教龄30年,教授(二级岗位),现任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学学科教师、博士研究生导师。获得的主要荣誉称号有: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泰安市优秀科技工作者,山东农业大学巾帼建功先进个人,山东农业大学招生就业工作先进个人。获得的主要奖项有: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齐鲁农业科技奖(巾帼科技奖)1项。代表性教学科研成果有:培育花生新品种12个,山东农业大学教师教学质量优秀奖2

(一)教书育人

从教30年来,重视加强个人思想道德修养、恪守师德规范,践行教书育人之使命,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努力做到言传身教、爱生如子。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始终坚持用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去影响学生,教育引导他们在未来的事业中做到扎实、勤奋积极进取,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1992年毕业留校至今,一直主讲植物科学类本科生专业基础课《普通遗传学》,累计完成课堂教学工作量近1500学时,坚持每年更新上课的讲稿和课件,认真备课,努力把自己最好的状态呈现在每一节课堂。教学效果优异,曾两次获得山东农业大学教师教学优秀质量奖。

为加强本科生对作物学学科最新发展的理论和技术的了解和掌握,作为课程负责人先后为农学、植物科学与技术、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开设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实验》等课程,同时,结合自己的科研优势,还专门为学院的大四学生讲授《花生分子育种研究进展》,提升和拓展了学生的专业知识。

认真指导本科生的大学生创新训练(SRT)项目和毕业实习工作,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实践条件,选题方面坚持做到SRT项目和毕业论文内容与团队所承担的国家和省级花生遗传育种方向的科研项目有机结合,多名毕业生获校级优秀毕业论文,有2名本科生参与撰写的科研论文在学术期刊上正式发表。2018年评为山东农业大学招生就业工作先进个人。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承担研究生《遗传学研究进展》《作物育种理论与技术》等课程,严格落实导师第一责任人责任,已培养博士研究生10人、硕士研究生45人,为我国花生科研与生产培养了骨干力量。

(二)科学研究

主持国家或省级科研项目20余项,获省级以上科技奖励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齐鲁农业科技奖(巾帼科技奖)1项。

作为主要完成人育成34个花生新品种,新品种在山东省年种植面积占全省花生面积二分之一,山东省累计推广1.08亿亩,增产39.9亿公斤,为我省花生产业发展提供了核心支撑。第一完成人培育国家登记花生新品种12个(表1)。其中,山花24号籽仁含油量达到58.21%,超过品种高油标准3.2个百分点;山花22号油酸含量达到82.7%,超过高油酸标准7.7个百分点,高油和高油酸育种取得重要突破;山花26号蛋白质含量达到28.2%。申请植物新品种权13项,获植物新品种权7项。

1主持培育花生新品种的信息

品种名称

登记证书号

主要特点

品种培育人

山花12

GPD花生2019370048

耐旱、耐盐、小花生

刘风珍 万勇善 张昆

山花13

GPD花生(2019370049

高产、优质、大花生

刘风珍 万勇善 张昆

山花14

GPD花生(2019370116

高产、小花生

刘风珍 万勇善  张昆

山花17

GPD花生(2019370051

高产、大花生

刘风珍 万勇善 张昆

山花18

GPD花生(2018370225

高油、耐盐、小花生

刘风珍 张昆 万勇善

山花21

GPD花生(2019370170

高油酸、大花生

刘风珍 万勇善 张昆

山花22

GPD花生(2019370171

高油酸、小花生

刘风珍 万勇善 张昆 张秀荣

山花24

GPD花生(2019370173

高油、小花生

刘风珍 骆璐 万勇善

山花26

GPD花生(2019370175

高蛋白、黑花生

刘风珍 张昆 万勇善 张秀荣

山花29

GPD花生(2019370178

高产、大花生

刘风珍 万勇善 骆璐 张昆

第二位完成人培育的花生新品种丰花1号、山花9号、山花7号在黄淮海区域大面积推广应用,成为国内有重大影响的花生新品种。其中丰花1号在十一五期间连续5年是国内年种植面积最大的花生品种,获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山花92013年以来连续9年居全国花生品种第一位,年种植面积达470万亩,获2020年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山花7号和山花9号入选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的骨干型花生品种。

成功克隆了花生品质、产量、抗性相关的功能基因25个,并系统研究了栽培种花生NAC4DREBVTE3SAD、γ-TMTGPAT9基因的野生种来源和栽培种间基因序列的多态性。构建遗传作图群体23个,开发重要性状分子标记79个,注册基因33个。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Functional & Integrative Genomic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nomics《中国农业科学》《作物学报》等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 论文17篇,中文核心期刊11篇。

(三)社会服务

担任山东省花生产业技术体系遗传育种岗位专家,中国花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农技推广协会经济作物技术分会常务理事,泰安市科技特派员和多个县市及企业的技术顾问,多次担任农业部花生高产创建活动山东省测产验收专家组副组长。工作中注重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的密切结合,始终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深入花生生产第一线调查研究,进行技术指导、培训、示范推广等,参与研发花生栽培技术8套,助力乡村振兴。荣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编号,475111)、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泰安市优秀科技工作者山东农业大学巾帼建功先进个人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