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风

山东农业大学2023年度“最美教师”孔德洲

发布时间:2023-09-09浏览次数:216

孔德洲,男,19816月出生,民盟,20057月参加工作,教龄18年,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山东农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委员会副主任,应用数学系主任,美国《Mathematical Reviews》评论员,山东省高校青创引育团队负责人,获山东省软科学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省级大数据创新应用成果一等奖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3项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省级优秀指导教师,校级教学成果奖3项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30篇,出版教材5

一、积极学习,科学践行——做党教育方针忠实践行者

孔德洲老师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不断提高政治思想觉悟,自觉提升自我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坚定政治立场,坚定理想信念,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能够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时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行动。自觉把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到教学、管理工作全过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领团队获山东农业大学青年文明号、山东农业大学青春担当好团队,泰山先锋,连续三年获学院集体重大贡献奖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价值观引导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孔老师结合当今社会和科技发展过程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选取课程群中合适的知识点,设计思政教学案例,形成案例库,将思政教学与课堂教学过程自然融合。如在新冠肺炎的大规模核酸检测中,常用的“混样检测”方法即基于概率论的数学期望原理;将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图像识别等领域中前沿的数学模型和算法融入新冠疫情小区防控的人脸识别系统中等。通过新型案例设计,将其用于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数学模型和应用方法,更在此过程中弘扬新时代的伟大成就,坚定为祖国发展而学习的决心,厚植家国情怀。创建数学专业课程思政案例库1套获批校级课程思政教改项目3项

二、立德树人,乐于奉献——做学生和学科发展引领者

孔老师在教师工作岗位上度过了18个春秋,始终践行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教育职业的热爱。18年来,他主要承担着本科生的核心课程教学工作,主讲本科生《数学分析》、《泛函分析》、《拓扑学》、《高等数学》、《实变函数》、《概率统计》等课程,年平均教学工作量达500余学时。所教课程为公认最难的基础课。为了让同学们能够更好地掌握这些课程,孔老师一直秉承“同情共理”的教学理念,换位思考“难点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使得在讲课中能够化繁为简,并擅长将抽象复杂的数学概念转化为生动鲜活的语言,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学生评教优异,多次名列全校前茅

孔老师上课认真负责,兢兢业业,是同学们公认的好老师不同于大部分老师使用课件的授课方式,孔老师自始至终都是采用三遍备课方式,脱稿在黑板上板书的授课方式,他把讲解题目的思路步骤都一步步写出来,尽量让所有学生听明白讲完一部分,孔老师会其进行概括归纳和总结,使学生能对该部分内容数学思想及后续作用能整体理解掌握。此模式强化师德师风和基本业务能力,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严谨求学的意识。

孔老师不仅仅辛勤的园丁更是学生们的心灵导师专业导师每当发现有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标不清楚时,他总会及时指出针对性引导发现学生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内容不明白总会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指导和帮扶。始终坚持利用课余时间每周集体辅导至少一次的做法,课程中的疑难问题和学生问的问题进行讲解,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尊重。三年,指导16名学生获大学生数学竞赛国家一等、二等奖,并获省级优秀指导教师奖。

孔老师曾先后担任过多个班级的班主任,班里的学生定期交流沟通,出现问题的同学,及时发现并处理,多次及时处理传销问题、心理问题等危机事件,挽救了多位学生的大学生涯。他经常资助参与学生组织学习、联谊等主题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感情,在沟通中建立信任。在疫情封控期间,参与学院爱心守护队,闭环守护离校同学,陪护19级住院同学,筑牢防线传递爱心。所带的班级有多名学生获得省级优秀大学生称号,班级多次获得省级优秀班级荣誉。

作为学科负责人组织整合优势、凝练方向、协同合作,2020年学科成功获批数学一级硕士学位点。基于学位点建设,完善团队管理规章制度,提升团队活动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提升对科研奖励申报的激励和成功率。2022获批国家及省部级科教项目10、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创人才引育计划建设团队项目1项,获批经费700余万元。

根据教师成长与发展各阶段能力需求,创建以能力提升为导向的教师教学培养体系。近年来,学科从中科院、山东大学等引进高水平博士4人,8人赴欧美访学,4人国内访学,在职攻读博士3人。在国家级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中获奖30余人次,3人获学校师德先进个人,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农林教育分会常务理事、山东省高等教育学会理事、中国数学会生物数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及委员、计量学会执行理事、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银质奖章、山东农业大学“青年岗位能手”、泰安市民盟先进个人等。学科先后获“山东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泰山先锋”、学校教学先锋先进集体和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

三、登高必自躬耕奋进——做教研路上的探索者

孔老师作为教学的组织和执行者,提升课程教学和学生培养的水平始终保持对教学改革和培养模式的思考探索。积极探索通过组织线上线下答疑团队和答疑室,利用微信订阅号、QQ群、微信群课程中心等媒介进行组建学习小组、资料推送、作业反馈、线上答疑、讨论,形成多元立体的辅导模式,收到良好的效果和评价,被学校多次报道

学科第3学年全面推行专业导师制,专注学生知识能力拓展,模块课程和导师科研相结合,巩固基础拓展视野,提升专业水平。通过积极申报教改项目和组织学生劳动实践,整理和完善优质课程线下资源和网络课程教学线上资源。获批省级教改项目1项校级精品课程2门,厅级在线课程1门。

学科以实践+专业+学科融合为育人模式,按照基础、专业、综合三个层次构建实践教学体系,重视数学知识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技能培养。实施专业导师和项目组管理制度,近距离接触前沿问题和导师项目研究,提升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能力。注重农林学科和现代农业产业的需求,通过实习基地实习、企业家进课堂、参与教师校企合作科研课题研究等形式,着力锻炼学生解决农业新型产业和企业关键技术及农业经济发展问题的能力。积极加强中国科学院、山东大学、Wayne State UniversityCurtin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Alberta等国内外著名高校院的合作,探索联合培养的新模式创建山东农业大学数学建模竞赛培训中心10余个教学实践基地。

学科通过落实手机、零缺勤管理模式利用教研活动、检查考评等措施,切实把有效课堂抓出成效。近三年,学科考研率在40%以上,每年都有1-2宿舍全部考研成功,各类创新创业竞赛获奖300余人次,连续多年获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和亚太地区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优秀组织奖,学生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10余篇,学风建设和毕业生社会声誉显著提升。

孔老师主要从事非线性分析理论及方法、非线性优化理论及应用、不确定性分析、农业风险优化与决策等方向的研究,形成了聚焦农业,学科交叉的研究特色。研究项目大都聚焦农业风险管理中的数学模型与算法开展研究,具有明显的数学学科交叉特性。创建了非连续风险优化问题的分析方法和算法,为研究现实的动态风险管理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解决了不确定风险下最优再保险问题,构建了在不确定风险因素下农业风险最优分散策略,可作为政府风险规避政策的科学依据。与济宁市中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滕州市天泽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和泰山神农智谷合作研发了农产品风险预测和评估、农产品保险设计及评价方法,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上报省部级科技报告6篇,媒体报道4次,登记国家级科技成果1项,获省级大数据创新应用典型场景1项。近年来,孔老师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0余项,项目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科学素养科研能力等提供了支撑。

孔老师学术研究上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在理论上,将微积分中非常著名的积分中值定理推广到Orlicz空间;彻底解决了多年未攻克的单调投影锥公开问题。在方法上,创建了非连续风险优化问题的偏序方法和算法;创建了不确定风险下的风险优化控制问题的耦合方法;创新了农业大数据同化算法,成果已应用于大蒜保险产品评价和风险评估中。论文成果受到了领域内多位著名学者的高度评价和引用推广。匈牙利数学会大奖获得者、《JOTA》等期刊的副主编、英国伯明翰大学S.Z.Németh教授对解决单调投影锥公开问题的工作高度赞扬,因此邀请他参加韩国首尔举办第22届国际运筹学联合会大会(IFORS2020)做会议报告,并由此展开了学术合作。世界顶尖大学、经济学领域稳居日本第一的Hitotsubashi大学Nishide Katsumasa教授在国际权威期刊对最优再保险成果重点引用并推广。多家国际顶级期刊主编,美国Shawnee大学终身教授Jinlu Li教授在《Optimization》中重点引用和介绍了单调投影成果,并在2021年和2023年各合作论文1篇。2019年参加在澳大利亚珀斯举办的AMSI OPTI MISE-Mathematical Innovation国际学术会议上,孔老师就《保险、数学与经济》上的成果做了学术报告。孔老师通过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提升了业务能力,拓展了专业视野,增强了对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水平。

面对未来,孔德洲老师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他正聚焦团队特色发展、学科交叉融合和学院建设规划躬耕不辍、只争朝夕,努力为学校一流大学建设做出新的贡献。